当前位置: 首页> 当地向导> 从石库门到现代小区,上海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大的?
  • 从石库门到现代小区,上海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大的?
  • 2022-07-28 02:43:43



  • 这是上海截止2017年12月的居住密度。考虑到上海的租赁市场繁荣,住宅小区整体空置率不高,因此新一酱这里采用了住宅小区中的户数数据在宏观层面上推算上海的居住密度。


    颜色最深的区域——也就是现在上海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区,出现在浦西的内环到中环之间,以及浦东沿江至杨高路之间的区域。此外,杨浦的中原,宝山的彭浦-共康,以及长宁的古北-龙柏地区也都属于外围的居住密集区。


    最传统的上海市中心,是真的没什么人住了。


    新一酱对应找了下整张图上在市中心相对暗淡的那一片的实际位置,主要是老静安区和黄浦区,包含原来的租界区、南京路和淮海路这样的老商业街,以及老西门一带的上海老城厢。



    从上图中看,上海目前保留下来的解放前住宅建筑基本都集中在西藏路以西,中山西路以西,肇嘉浜路以北,苏州河以南的合围区域里。此外,外滩北段,以及虹口的鲁迅公园和杨树浦路,浦东的源深地区也有零星的建国前住宅分布。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海的传统建筑在过去的70年里经过大量的城市更新和拆迁改造,很大一部分已经替换为更新的住宅形态。而数据只能反映出现在还存在的住宅建筑,因此这张图并不足够代表1949年前上海全部的居住空间。



    建国后,上海出现了一种新的居住空间“工人新村”,这也是现在大家常说的“老公房”的最初形态。


    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是曹杨新村,第一批新建了1000户住房,后来新建的规模又扩大到“两万户”。这种成片开发的大规模多层住宅小区同步也出现在浦西的的田林、天山、宜川、西藏北路、凉城、曲阳、鞍山、彭浦以及浦东的崂山、临沂、周家渡等区域。此外,上海的郊区也在这个阶段有了一定的居住空间,比如宝山吴淞和老闵行。



    接下来的20年里,上海浦西的居住空间扩张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内环线附近的区域内,原有的新村和小区纷纷扩大规模,沿着内环线(不过这条环线直到1994年才通车)形成了几个明显的高聚集区。浦东的沿江区域则在1970年代从过去星点式的开发变成了连片的住宅区。


    更多的郊区住宅区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嘉定、青浦、松江、奉贤以及原南浦的惠南镇等也有了一定的居住空间。



    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上海浦西的居住空间比较稳定地从内环扩展到了中环。高层住宅——现在也都被叫做“老大楼”了——的出现使得原有聚集区的居住密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整个1990年代,随着浦东新区的建立,浦东的居住区获得了明显的扩张。沿江区域仍是最密集的居住区,环世纪公园区域和金桥很快融入其中。外高桥、张江、川沙等外围地区也较大面积的独立居住区域。



    事实上,上海的居住规模大幅度提高也是从1990年代之后开始。新一酱在分析的过程中统计了每个年代的小区增长数量和户数规模增长量。从上图中可以看,小区的新增量在1990年代率先达到了最高峰,十年间上海多出了6406个小区,增加的户数也达到了206.61万户。



    而在2000年至2009年的这一段时间里,上海新增的小区数量比上一个十年减少了2000多个,新增的户数却进一步达到了223.88户。这就与小区的规模扩大有关了。



    进入2000年之后,上海新开发的小区平均户数达到了526.4户,是1990年代的1.63倍。这也是品牌房地产开发商兴起的十年,高品质大规模的小区在城市里被迅速地建造起来,物业服务也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模化。


    上海的小区规模还在变得越来越大。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上海新增小区的平均户数达到了764.64户。不过这个数字还没有超过1950年代工人新村时期建造的小区855.19户的平均规模。


    小区规模的两个高峰期产生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1950年代的模式是为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批量解决工人集中居住和管理的问题,是城市的工业发展的副产品。当时的集中居住并不能为人们提供充裕的空间,大部分的户型都在30至50平方米左右,人均居住面积狭小。


    2000年之后小区居住规模的扩大更多是为了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通过规模化的方式提高物业服务的效率。从这段时间上海整体的居住空间扩张你也能看到,又一个20年的时间,上海的居住边界从中环迅速冲出了外环,并在原来的远郊区也形成了基本连片而非星点状的集中居住区。


    新一酱也分年代统计了上海近2万个小区的名称。“小区”作为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贯穿了1950年至1999年。但从2000年之后,你很少还会看到上海的小区被称为“小区”,“公寓”“家园”“花园”等以及来自开发商脑洞的千奇百怪与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相符的词汇都开始作为这座城市中的居住地名称。



    上海到底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的,将每个年代的居住空间呈现在地图上后,新一酱进一步计算了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在上图中使用了标准差椭圆的分析方法,来更抽象地框定各年代上海居住空间的走向。



    在1990年代之前,上海的居住空间分布基本与黄浦江市区段的走向一致,呈西南-东北的长椭圆形状。而浦东开发、虹桥开发,以及最近十几年间上海所有郊区区域的开发空间都被调动起来后,这座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正圆。



    在整个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新一酱可以盯着这幅上海现在的居住人口密度图看很久很久,它展开了一座城市在70年时间里的空间变迁,也暗含着人们对更好的城市生活的期待。




    怡景花城二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