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
西
街
护龙桥,白龙潭之滨,翠华亭(后改为万岁亭)之南,东西向,桥东为潭东街,桥西为潭西街,现遗址在中山二路北龙潭苑中。图&
文/陈士权
我对潭西街情有独钟,那是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潭西街人,与潭西街有着整整58年的情结。1940年我出生在登龙桥北堍东侧潭西街37号(后改为63号)。我家位于潭西街之尾,登龙桥北堍西侧为青松石之首,向北约15米是十字路口,朝北约20米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朝西是青松石,潭西街一直向东至护龙桥西堍为止。潭西街全长约80米,最狭处不足2米,弹石路面,街北侧房屋排列较整齐,街南侧只有零星一些小屋,空旷地较多。潭西街1998年底在龙潭地块改造时“寿终正寝”。
潭西街 /徐桂林 摄
在潭西街中段北侧,有个大园子叫义园,里面有很多房屋,解放前和解放初停放着不少棺木,小时候我与小伙伴去玩过,挺吓人的,后来就再也不敢去了。50年代初松江农村血吸虫病蔓延,病人骨瘦如柴,还会挺着个大肚子。1951年政府在义园成立了血防站,从灭螺、治疗、粪管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血防站搬迁后,1958年这里创办民办红旗中学。70年代初我和红旗中学校长吴德孚等同志组成思想宣传小分队到城北公社的一个贫困大队华星大队工作了将近一年时间。1979年8月东风中学和红旗中学合并,在红旗中学原址组建松江六中。现在的松江六中校址为中山二路200号。现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工作的王林发曾就读于岳阳小学、松江六中,后来考入华东师大。1982年他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86年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对SARS病毒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王林发是从潭西街走向世界的一流科技人员,他不仅为祖国争得荣誉,也为名不见经传的潭西街增光添彩。
鱼鹰捕鱼是五六十年代潭西街一道饶有兴味的风景。沿河的空旷地有不少人观看,路过登龙桥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驻足,有的人索性一屁股坐在青石护栏上兴致勃勃地观望。我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老宅南端靠河有一间河亭间,窗口有一个木制的河阳台,坐在阳台边上,鱼鹰捕鱼的全过程看得一清二楚。
鱼鹰外形像鸭,个头比鸭大,一身黑色的羽毛略带一些紫、蓝、绿色的光泽,粗长的喙的前端有钩,脚爪尖长,善潜泳,而且速度快,所以特别能捕鱼。捕鱼船呈橄榄形,船身小巧玲珑,行驶、掉头都十分灵活。小船两侧各栖一排鱼鹰,约6—8只。渔夫用脚踩在活动木板上,发出嘭、嘭、嘭响亮、有节奏的敲打声,鱼鹰就纷纷跳下潜入水中捕鱼。它们的脖子上被渔夫套上了一个水草做的环,鱼鹰就不会把捕到的鱼直接吞下肚去。当鱼鹰叼着鱼儿浮出水面时,渔夫就用长长的竹竿将鱼鹰一一挑上船沿,取出鱼鹰叼在嘴里的鱼儿,顺手把小鱼或者豆腐之类的食物填进鱼鹰嘴里,以示奖励。鱼鹰因颈项上结了套环,只能伸长头颈仰头吞咽。鱼鹰稍稍休息后,渔夫一声吆喝,它们又一起潜入河中。最有趣的是当一只鱼鹰叼到一条大鱼时,其余鱼鹰会同心协力扑过去帮着一起叼住大鱼。此时,渔夫就用网兜把鱼兜进网里。据说,渔夫为了让鱼鹰多捕鱼,事前故意让鱼鹰挨饿,饥肠辘辘的鱼鹰才会迫不及待地潜入水中拼命捕鱼。鱼鹰们几次潜入水中,浮上水面空着嘴时,渔夫就知道附近水域的鱼儿已所剩无几,便撑船驶向别的水域去开辟新的“战场”。
20世纪70年代初,因红旗药棉厂工业污水任意排入河道,原本清澈透明的河水变成了臭气熏天的“酱油汤”。政府为了改善环境,填了河浜,这道惹人喜爱的风景就此荡然无存,但老潭西街人刻骨铭心,此情此景伴随我一生!
无标注图片源自网络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期编辑:金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