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条异常安静的老街呐!
走进霞凝港社区,老街、老屋、老人,让一路前行的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里。
古树新芽,石板路古旧,渡口沧桑......走近,可以触摸;走远,可以回味。这里是一条被湘江水舔吻、熟睡了百年的老街。
过去,霞凝港旧称为“下泥港”。下泥,在长沙方言里意指“稀泥”、“烂泥”,并无任何美称与含义。
当时,当地李氏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李鹤泉等人提出,"下泥"二字不雅,建议以谐音"霞凝"二字代替,被政府采用,自此"霞凝"作为乡名沿用80余年至今,其港口也随用此名。
实际上,霞凝港曾经还是望城县的一个区,管辖霞凝、丁字、书堂、桥驿、杨桥、黑糜峰等几个乡镇,后来撤区并乡,再后来霞凝乡划给了长沙市的开福区管辖,更名为新港。
目前,老街现存5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别为霞凝港食品站旧址及其后院古井、霞凝港127号后院古井、史记商铺旧址、王公馆、冯记商铺旧址及其后院古井。
但,这是一条令人怀旧的老街,街道两旁的建筑多数以木质结构和砖混房屋居多。很多被遗弃的民房,屋顶上的瓦片稀落,墙面斑驳,木梁破坏,而它们却是这条老街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走了一圈,老街里很多的房屋都紧闭着门,没有任何商业气息,饭店、理发店、日用品店、就连小超市都没有。
四通八通,从一条巷子里走进去,又从另外一条不知名的街巷里走出来。在老街里穿行,我们寻找到了不少有关“老”的痕迹。
比如“丁字镇医院霞凝港二门诊部”、“综合场”等等,出于好奇心的我们,靠近几乎废旧的老屋,从破烂的窗户窥视里面,什么都没有或堆满了腐朽的木板。
突然,出现了一栋红色的砖房,这应该是老街里“最漂亮”的一栋房子了。
据当地的老人讲,这是当年的食品站,现在里面零零散散还住着一些守屋的老人家。
这栋老屋被大水浸泡过,被岁月的风雨洗礼过,却毫无任何伤痕,静静地立在老街里。
真的好喜欢这些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开着门的房屋,娭毑爹爹晒着太阳打盹,或者左领右舍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麻将,让人看着就觉得亲近。
但凡是还住着人的房屋前,都随意放着几个簸箕,不是晒着小鱼就是自家做的盐菜,就连屋檐下的搪瓷瓦罐里种着各种时令蔬菜或野花野草。
这样和谐的景象,让这条老街增加了几分“人情味”,不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每个小区都筑起高高的围墙,每家每户厚厚的铁门关闭着人与人心中那道心门,就连暴露在街道里的我们,也被无数个摄像头监视着个人行为。
在街巷里行走,与摄影师的对话声,总是时不时地惊动了这里看家护院的狗,几条狗同时对我叫唤,瞬间打破了老街的宁静。
还没回过神来,又不知从哪个房屋里走出来了一位娭毑,见我们俩背着行囊,拿着相机,立马呵斥着吠叫的狗,又安慰道:“冇事哩,自家养的狗不咬人的,它们是看你们面生而已。”
“过去这里好热闹哩,有戏台、顺水庙,有码头,街上都是做生意的,,都拆掉了。”
陪我们聊天的老人,讲述着昔日繁华热闹的霞凝港老街曾经的辉煌历史。他顺着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栋房屋。
“喋,,以前是个日用品店,后来又冇开了,现在已经是外租给了务工人员。”
老街里大部分房屋都“楼去人空”,眼前这些被残旧破坏掉的古老建筑,让我们难以想象,343米的老街上,曾有隋吉堂药铺、同丰染坊、牵和厚划驳大队等60余家富有特色的商铺。
,隐藏在眼前这栋陈旧且有些损坏的老屋里,它的故事就像从码头上吹过来的河风,飘向了远方,让更多人晓得了这个偏僻的村级社区。
从老街笔直上去,就是霞凝港码头了,作为过去最繁华的水运见证,老码头至今保存完整。它,沉默着立在江边,接连着水面和这条通往老街的路径。
可惜的是,今天的霞凝港码头,麻石清冷,街巷寂寞,唯有眼前这条清澈的湘江水,沿着时代的发展,还在永不停歇地继续往前奔流。
沿着江边前行,偶遇两位当地居民,在码头附近的草丛里采摘新鲜的“人参草”。凑近一看,哦,原来是藜蒿。
这两位当地居民告诉我们,春上时分,老码头的野草不少,采摘一些藜蒿,可以做菜又可以做点心。
从老码头上坡,在临水而立的民居楼徘徊,这些还有人居住的民居要比老街里的民居有了几分生气,屋前养着鸡鸭,屋后有菜圃。
此刻,三月的燕子正在老屋的房梁上呢喃,垒巢筑窝,开启新的生命轮回。屋檐下祖辈郎朗的笑声还在余音绕梁。这里有稀少孩童的嬉戏,但更多的每家每户的清贫欢乐。
如今,老街已人烟稀少,就这么空着,静静地空着。
也许,老街本来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段难忘的生命情结。
其实,每个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我们总有自己不能忘怀的一方山水、一条老街、一条河流、一栋老屋……
出品:头等传媒·十分传播
主编:廖美丽
编辑:廖美丽
摄影:张赛花
未经授权拒绝转载
*法律顾问:人和人律所 • 陈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