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简称“ 沪”或“ 申”, 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
上海名字的由来
“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旧青浦)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著。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后发展为十六铺地带),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名称的来历。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而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渎”也成了上海的代称。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上也有“淞江之下,号曰沪渎”的记载。后来又将“沪渎”简称为“沪”了。
“申”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州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第1日:复旦大学
要出门三六九,正月初三八点我们母子二人又坐上高铁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大上海。今年我们的出行主题是:红色中国。,二大都在上海召开,。当然红色主题下还附加着我们每去一个城市不变的项目:大学,博物馆,科技馆。今天车到上海,在酒店安顿好已是下午4点,而我们正住在复旦大学对面,于是逛复旦正是今天的主题。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而我们去的正是她的本部:邯郸校区。校园古朴肃静,精致典雅,大片大片的绿地上矗立着一座座或中式或欧式又或日式的小洋楼。周边环绕着小桥流水式的苏式园林,或假山或小湖,行走其间内心恬静安然,只可惜来时是早春,树光杆,叶萧索,墨绿色的灌木丛中只有跑来跑去的猫儿特别多。儿子笑称:复旦的猫儿极灵性,一点儿也不躲人,你蹲下来都可以抚摸它。去时又恰逢小雨雨淅淅沥沥,我们头顶着毛毛细雨倘游园中,别有一种江南韵味,再加上耳边飘来的柔柔苏苏吴侬软语:我跟你讲唻…格外搭调。有人说旅行就是一种体味,而不是急行军,我们要看那里的景,听那里的语言,品尝那里的饭菜,你才有真感觉。想着想着就来到了复旦餐厅,只可惜只能进去坐坐,无法买来品尝。我们转出复旦只有去品尝沪菜了。首推生煎与本帮红绕,太好吃了,怎一个精致了得。
打道回府中,雨愈下愈大,撑伞步步走来,心中依然是复旦的印象: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紧扣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想起儿子每见到一座小楼都跑上前去看名称,每见一名人塑像都靠上去要合影。当他看到苏步青像时竟激动地说:和大数学家合了影,数学一定会学好。旁边几位游人不约而同笑出了声。我也一起哈哈哈。
2
第2日:上海科技馆一东方明珠一外滩观光隧道一南京步行街
清晨,魔都依然下着淅淅小雨。撑着雨伞走过复旦文化大道,两边依次路过复旦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及附属中国际部和附中国际学校。儿子忙说:这也是著名中学啊。坐地铁赶到科技馆正巧开馆,已然人山人海,好在科技发达,现场关注公众号即可购票,连网约也不用,更先进。真是科技处处行啊,甚至连馆内人数在电子屏与公众号上也同步更新。上海科技馆恢宏壮观,比北京的中国科技馆更先进,前卫,只不过里面一切好项目要想体验得早网上购票,现场去早没票了。所以我们按常规从四楼依次下行逛完,就近4个小时,人太多,许多项目无法动手,也排不上队。外出想去东方明珠,依然想得太天真,我们到时才1点,明珠排队已围了两圈,目测排上也进不去,只好望珠兴叹,再待别日。从明珠塔下拾级而上进南京路步行街,我们随着人流撑着徒步,两边高大的万国建筑群,熙熙攘攘的人群竟不敢停留,一直向前又进外滩,再一次漫步外滩,拍了雾中黄浦胜景,下行去了观光隧道体验,来了个往返程,过足瘾,上到街面又向老城隍庙行去,人山人海去观灯会,本打算闹中取静去豫园,谁曾想千难万难过九曲桥去买票,已然关门。一路逛了个热热闹闹,喝了两瓶热腾腾老酸奶,吃了两卷牛肉烤饼,看了精致典雅的沪式糕点,闻了一路小包香。头顶各式灯笼,雨中伞下漫步。这一日虽不圆满,但很充实。
3
第3日:博物馆一城市规划馆一自然博物馆一新世界商厦一杜莎夫人蜡像馆
今天是馆藏之旅。清晨坐上地铁去往博物馆,虽离开馆还有近二十分钟,但排队的长龙已转了三四圈,我们等了一个小时才进馆。上海博物馆不同于国博,它端庄典雅,极具海派气息。馆内像洋楼。每层都那么纤巧精美,每一馆都独具韵味,精品很多,让人不忍离去。与国博,南博比起来,她以特色见长。我们从四楼往下转,待了4个小时才刚刚看完。
出来对面就是城市规划馆。非常棒!特别点赞的是她的立体环幕电影,人进其中,就如坐着飞船从外太空穿行进上海,从空中俯瞰整个魔都。我们连看两遍,真是震憾至极。再就是陈列的上海全景立体模型与空中大型解说演示屏,你看到了上海的今天与未来。
从规划馆下来才2点,我们又向自然博物馆挺进。她是科技馆的分馆,以动植物标本与模型展示为主。但这里依然让儿子很感兴趣,我租了个讲解器给他,他边看边听,不亦乐乎。
,向新世界进发,由于假期人太多,新世界又大得很,直梯根本排不上。我们从一楼一层层沿扶梯登顶。大上海这种12层的超大百货购物大厦也是让我醉了。平生第一次逛这么大商场。好不容易到了十楼。,我们到了今天最后一站一杜莎夫人蜡像馆。虽然门票有些小贵,但逛完感觉很值。第一次与名人近距离合影,还有画册与照片赠送,感觉很爽!
一 天又结束,充实又快乐,临走再吃个本帮菜:芝膳坊小炒牛肉,豆豉炖排骨吧。明天继续赶路。
4
第4日:,
又是满满的一天。今天是历史人文之旅,早上第一站先去了兴业路108号参观一大会址,去时才8点半,早了些,于是逛着周边里弄,观赏起石库门建筑群,体验弄堂文化。等赏完一圈,正好开馆,里面先进的很,直接指纹取票。一进门就是党旗宣誓,我与儿子庄重而立,。再转出来就是当年开会的房间与桌子。。再配上铿锵有力的声音,效果非常棒。 我们又奔二大会址而去,与一大会址的热闹相比,这里显得很冷清。我们竟成了第一批入馆者,这里连票也不用,直接进门参观,无论设置还是布局比一大还要好。,,很有意义。 出门我们又奔旧居而去,先去了孙中山纪念馆与孙中山故居,那里展出了许多让我这个历史老师都叹为观止的珍贵图片与资料。,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直接打破了我对教材的认知。而这里最让我动容的是孙宋十年婚姻展。1922年孙赠宋: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1925年,中山先山病危,宋答孙:我一切都不爱,爱者惟汝而已。二人情深令我落泪。 从此地行不远,即是有名的周公馆,这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地方,。。 再出门又找到一座西班牙式白色小洋楼,,但后花园已改建成复兴公园。 逛完三馆,我们又去了鲁迅公园拜谒鲁迅墓,并参观鲁迅纪念馆。此后穿行在美丽的优秀历史建筑之间去访鲁迅旧居。 当折行回公园时,我们又进了梅园赏梅,并体验高丽建筑之美,当是时,。明知已闭馆,我们还是去了,这一去又坐了跑在立交桥顶上的轻轨。到达时天已暗黑,只好打道回府。今天一天的收获满满,满眼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5
第5日:
今天是在上海最后一天,依依不舍。而今天上海的中小学生与上班族都开工了。我们入住宾馆的做饭妈妈很惊奇我们娘俩还在外游逛。她每天都用柔柔苏苏的上海话与我们打招呼,而今天她说话也特别温柔,声音里带点伤感:你们今天要走的呀。不用听内容,光这腔调我就要落下泪来。人们都讲南方女子美。我认为最美是声音,连她们吵架也婉转。 离回家还有半日多,我们不想浪费掉,就去了上海交大,始于大学,终于大学。上海交大的魅力一点也不比复旦差。她的徐家汇校区有一种别样的美,虽是理工见长,但建筑也是古雅别致。。这里记录了这位人民科学家光辉的一生。我们来这里,也是想从他身上找到伟大精神。 参观完这里往回行去正路过豫园,索性下采补课。本以为她在城隍庙闹区商业街不会很大。谁曾想进门别有洞天,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布景格调,一样不输我在江南与北京逛过的任何园子,而且更胜一筹。难怪进门大书:海上名园。真是名不虚传。若非今天回潍,我定想在园中待上一日。游人也是边行边叹:大隐隐于市,在闹市之中有此佳园,主人之境界非一般。 从豫园出来,已是中午,我们再次穿过熙熙攘壤的城隍庙,突然恋恋不舍于这繁华之地,好想自己也能长住这里。但只能一笑而过。 回到住处,宾馆对面的姑苏汤包馆今天开门了,那就吃上几笼上海小包再走吧。 再一次拖箱而去,我回望着魔都。我这个北方人竟然爱上了她。爱她的繁华与舒适,爱她的先进与高端,交通出行精确到秒。更爱这里人们生活的从容与精致,一切都那么有序,连声音都那么美,待了几天,我的声音也柔了下来,与儿子讲话都婉转了。 说声再见,有缘再来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