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游记> 上海滨江逆袭记:看“铁锈地带”如何华丽转身
  • 上海滨江逆袭记:看“铁锈地带”如何华丽转身
  • 2022-06-26 22:47:30

  • 从昔日杂乱无章的工厂仓库,到工业遗存的形态开发、公共文化的功能更造,上海滨江这块上海市中心宝贵的“大衣料”逐渐变身黄浦江畔一袭璀璨的“华服”。5月16日下午,“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上海站进入第三天,长江云记者实地探访徐汇区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感受西岸在城市更新后实现的凤凰涅槃。



    “海上廊桥”:工业遗存的重生


    什么是铁锈地带?这在国际上并不是个陌生的名词,最初指的是美国中西部五大湖附近传统工业衰退的地区。20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因为水运便利、矿产丰富,成为重工业中心。然而美国步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后,这些地区的重工业就纷纷衰败了,很多工厂被废弃,机器布满铁锈。


    类似的情景也发生在徐汇滨江。西岸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集聚了远东最大的机场(龙华机场)、中国第一个水陆联运码头(北票码头)等,是当时上海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上海城市布局调整和传统产业转移,这条繁忙而封闭的岸线逐渐在城市发展中失去了活力,成了“铁锈地带”。


    在北票码头有一条高架栈道,西岸称之为“海上廊桥”,建于1948年,两头连着高耸的红色塔吊。为了让大家能多维视角感受浦江的美,如今全部改建成观光步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的煤炭运输就是通过塔吊吊装至煤炭传送带(如今的高架栈道),运送到煤炭漏斗,火车装满煤炭再运走。当时我们在做开发空间开发时觉得这段非常有意思,决定把上海老工业的痕迹完整的保留下来,游人可以走到高架栈道上感受当时煤炭传送的过程,回味老上海的感觉。”


    如今,沿路的海事塔、火车站、轨道等曾经的生产设施,在西岸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中均得到保留,摇身一变成为如今魔都最有艺术气质的滨江景观。漫步西岸,处处能感受到工业遗存带来的力量感和历史记忆。


    “雨水花园”:上海“海绵城市”的典范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与其他超大城市所面临的困境类似,上海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大量含有汽油及重金属的道路地表径流经常不经过处理就被直接排入附近的河道,是导致上海地表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应该如何建立,才是维护地球的最佳方式?可以让生态西岸来告诉你,打造“海绵城市”便是解决之道。西岸雨水花园把植物与材料成为花园主角,让雨水设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打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雨水银行”。除了具有实在的雨水调蓄功能外,更赋予其较高的观赏价值,成为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构建海绵城市的基本单元。


    2008年起,以棕地复兴为背景、世博会为契机,借鉴国际一流水岸开发经验,以“西岸计划”为引领,集聚20座高品质公共文化场馆,打造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引擎,形成以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为枢纽,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创新金融三大产业互为支撑的国际创新创意产业群。


    如果说,前一百年看老外滩,那么,以后的时日,上海的滨水群落风景势必将是这块土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