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模式口文保区升级改造工程不断推进,近日,模式口大街中段改造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往日密集的架空线现已入地,街两旁的房屋也已修葺一新,已经完成外立面改造和房屋保温施工。走在街上,过去脏乱的小门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苍松翠柏、花池竹林,街边的房屋则呈现出清末、民初等各式风格,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条古道神韵的历史古街。
如何改听居民意见
模式口位于石景山中部,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这里的文化历史形态被逐渐淹没,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低端业态,违建密布、道路堵塞,居民改造升级的呼声强烈。2016年10月,石景山启动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经过两年努力,目前模式口大街中段、模式口南小街两侧房屋已经完成外立面改造,临街商户全部趸租,未来还将引入中华老字号、非遗文化等商业业态。
“沿街商户趸租,引入非遗、文创等商业业态,绝不是拍脑门、一蹴而就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街区历史文化风貌的充分了解,汲取政府、专家和地区居民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得出的办法。” 石景山区重点工程建设中心负责人范冬元告诉记者,“刚刚接手模式口地区的改造任务时,我们并没有着急忙慌的各种项目一起上,而是充分听取专家和居民意见,当时在走访居民的过程中,何大齐老人的《京西古道模式口风情图》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于是我们就沿着这幅图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去了解,并在改造中还原房屋最辉煌年代时的风貌。”
尽管模式口改造施工开始于2016年年底,可是修缮改造的总体思路却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酝酿。如今,模式口街道两旁的房屋已经改造完毕,清朝的、民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屋子错落有致,房屋高矮不一,风格不同但却有机统一繁而不乱。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模式口大街西侧的“钱庄”大院内,影壁上一处“燕子求寿”的砖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燕子求寿’是以前薛家大院影壁上的一处砖雕,讲的是男孩燕子向南斗、北斗两位老人求寿的故事,而像这样的富有历史故事的石刻在这里还有很多,当年在规划改造的时候我就向工程办负责人建议将其保留。”石景山区民俗专家王成强说,“除了我,工程办咨询的老居民还有马贵、李文亮、仲德信等,都是模式口土生土长、对地区十分了解的老人。征求了我们意见以后,现如今模式口改造完成的房屋的历史风貌,虽然清末风格、民初风格各有不同,但是整体却十分协调,都统一在模式口老街区的历史风貌当中。”
没有餐饮的文化街
“模式口店铺的招商引资,绝不是一窝蜂式的引进,而是要在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合格一家引入一家,目前我们考虑引进的商业业态是中华老字号、非遗文化、书画艺术、可传承有记忆的手工艺等,不考虑影响环境的餐厅酒店。”范冬元介绍,“通过5年趸租,引入合适业态,为的是起到引导作用,让百姓意识到没有了低端业态不仅能够实现街区环境友好,还能利益共享,让居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老街历史文化风貌的行动中来。”
范冬元介绍,在模式口改造启动前,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由居民和古建、民俗、生态等专家近百人组成的“众规平台”,征求各方意见,进行摸底调查,形成了建筑风格、定位、产业发展定位等意见建议上百条,最终经专家论证后形成了模式口地区修缮导则。“南小街作为改造试点,能得到居民认可,一大原因是模式口整体改造方案是由专家引领、老百姓参与,大家共同规划而成的。”
老街历史文化复“活”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大街西侧的过街楼遗址旁的店铺并未像其它房屋一样启动改造,只是疏解腾退了低端业态,原来,这也是王成强的主意。“当时主街在下挖市政管线的时候,就挖到了曾经老街的石板路,本来是准备抬走的,但是我告诉他们,这石板搬走了就是普通石头,放这里就是文物,你为什么要搬走呢?” 王成强说。
如今,过街楼遗址将建成下沉式遗址公园,这些石板也将原址保留。范冬元介绍,王老的意见很有启发,这些没有改造的店面未来会被整体拆除,然后在此建出一个下沉式的道路,游客从大街下来,一侧是石板路,一侧是柏油路,能够零距离感受模式口的古街文化。
不仅仅是过街楼遗址,大街上随处可见模式口历史的点滴。当年磨石后剩下的下脚料被做成了文化墙,地下挖出的街条石原地做成休闲长椅,村里煤改新能源后收集的旧煤炉做成特色文化景观……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生硬的展板,整条大街就是一本教科书,走在这里就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那条“驼铃古道”。
“模式口大街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将用3年时间逐步恢复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将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有机融合,建成后,模式口民俗老街将与北京西山文化带融为一体,成为大西山文化发展带的核心组成部分。”范冬元说。
信息来源:千龙网
关注家住石景山
看石景山大事小情,搜家周边吃喝玩乐!
======= 石景山的邻友圈!=======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即可关注
联系我们:QQ—2250654256
商务微信:jiasupao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