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重新回到了外滩。距离 1989 年在外滩 2 号开设的上海第一家肯德基,新的店址沿着中山东一路往北挪了 800 米,并从万国建筑群的一侧跨到了马路对面,落在了外滩观光隧道入口隔壁。
吃过上海第一家肯德基的人,会从这间新店中发现不少有趣的元素。点餐区的一侧墙面上,装饰着集装箱的瓦楞。四排翻折状的天花装饰,像一层层卷起的海浪。用白、灰和深灰三种瓷砖拼成的地面,同样带有潮进潮退的动感。皮面座椅和大理石桌面,呼应的是老上海俱乐部的复古。而最显眼的那幅大壁画,密密实实地塞入了老外滩的电话亭、信号台、中山东一路的路标和当年东风饭店所在的上海总会大楼,以及悬挂在东风饭店标牌下的肯德基店标。
负责设计的上海设计工作室 Sò Studio,想要将这些装饰元素汇集在一起,唤起人们对 28 年前老外滩的记忆。
1989 年 12 月 8 日,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在东风饭店开业。当时,如今的南京东路步行街还通着车,外滩信号台的位置未经移动,几百米之外的十六铺码头人头攒动,工人们搬运着沉重的货箱,而无数想来上海滩闯荡的冒险家,都会在此登岸。
东风饭店所在的上海总会大楼,位于人流旺盛的黄金地段。这座建筑最早是外侨的俱乐部,1971 年更名为“东风饭店”,外观仍然保留着英国古典主义风格,几处细部还装饰有巴洛克元素。在肯德基入驻前,一层是酒吧,一度以拥有远东最长的吧台(长约 34 米)而闻名。
在当时的外滩,除了和平饭店,东风饭店是唯一可以供人消费的场所。“因为当时外滩的建筑基本上是以海关为首的各个机关的物业,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东风饭店是对外营业的。”杨森华回忆道。
和杨森华一样生长于上海的 70 后一代,在十岁之前的记忆中,总少不了一段去东风饭店参加婚宴的经历。而在婚宴之外,颇为高档的东风饭店是大多数上海人不敢贸然踏入的。肯德基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
这个洋快餐品牌开业时的隆重感,仍能从当时的报纸中找到。1989 年 12 月 8 日当日的《新民晚报》,用了整整一个版面,刊登了“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首家餐厅隆重开业”的广告,并附上了一段简洁的文字,向读者交代了肯德基以“炸鸡为主的美式快餐”的餐饮特色,以及“引进全套标准的美国肯德基炸鸡设备、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操作规范。而占据广告一大半位置的,是近 200 个祝贺此事的国内外单位。
整则广告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位于右下角的广告标语,在两个字号略小的“美国”二字一侧,是字号更大的“肯德基家乡鸡”。在强调“舶来品”身份的同时,肯德基又与本土化的“家乡鸡”杂糅在一起,以强化其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开业后不久,杨森华和父母就去试吃了这家新店,“整个家庭都想去探究一下”。当时可供选择的品类还很少,一份套餐的分量也不多,有两块鸡块和土豆泥,费用大约是 20 元,对于当时月收入不到 200 元的家庭来说,这是一项不便宜却仍能承受得起的花费。
对于食物的味道,杨森华已没有太深的印象,真正给他带去冲击的是隐藏在食物背后的美国文化。在信息流通滞缓的八九十年代,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心目中,美国文化差不多等同于耐克加乔丹。“肯德基算是开启了中国人对美国文化衣食住行中‘食’的印象,当时大家都以为美国人是天天吃炸鸡的,但其实不是。”杨森华说。
1989 年,麦当劳尚未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尽管在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门店开业的次年,麦当劳入驻了深圳,但是上海第一家麦当劳却来得很晚,一直到 1994 年 7 月 18 日,人们才在淮海路上见到金色的拱门标识。因而在 80 年代初末 90 年代初,第一次去肯德基的经历,成了上海众多少年儿童了解美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当时新闻中报道,美国人隔多少小时鸡如果卖不掉,都是要扔掉的。我记得自己当时还问了一下服务员,他们说确实是这样处理的,这个给我很深的印象。因为在物资匮乏的当时,都是觉得鸡无论如何一定是要卖掉的。”杨森华说。
信息渠道的闭塞、国内物资的匮乏以及对美国生活的向往,让吃肯德基的体验变得弥足珍贵。在许多小家庭中,它成为了孩子与家长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在儿童与青少年之间,它又成为了满足攀比心理的工具。
“小时候肯德基是带奖励性质的,今天画画画得好,奖励一下,带你去吃肯德基。”吴轶凡回忆道。同为 80 后的上海人陆玉婷,还记得每次春游和秋游,从书包中掏出肯德基的外卖纸袋时,同学们歆羡的神情:“我妈头一天会给我买一个汉堡,第二天让我带着。第二天拿出来的时候,虽然是冷的,但是同学看到时都会说,哇,吃肯德基呀。其实冷掉了不是特别好吃,但是看到小朋友们的眼神,还是觉得很开心。”
进入 90 年代后,肯德基以东风饭店为起点,开始入驻越来越多的社区,并真正走入了 70、80 后上海人的生活。“当它(东风饭店肯德基)只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店时,而且品类不是那么多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消费,只是好奇去吃一下。直到它开进我们高中 400 米范围之内,大家在里面做功课、早恋什么的,我才开始经常去肯德基。”杨森华说。
到 1998 年,当东风饭店由于经营原因而停业,肯德基也随之一同关闭时,上海的肯德基门店已有几十家,五年后,这一数字很快突破了 100。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上海第一家肯德基,人们脑海中留存的仍是它开业时“敲锣打鼓”和“排长队”的场景,却很难回忆起其关店的消息。
“我们一直想重新回到外滩,但是一直在等机会,外滩那边正好有一个店铺空出来,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和外滩办洽谈……那个店铺放出来后,竞争对手很多,但对我们来说,肯德基和外滩是有情怀的,因为有东风饭店那家店,所以他们也比较喜欢我们再回来。”百胜中国营建设施部总监甄杰,在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中说。
对于这个特殊的店铺,甄杰所在的百胜门店设计创意组,特意推出了特殊的设计。如果除去贴在墙面的肯德基老爷爷的标志,以及店铺内外的数个 KFC 标牌,很少有人会把这间店铺与肯德基标准店联系在一起。
除了装饰性较强的天花、地板与壁画等部分的设计,设计师在吧台座位区设置了多个充电接口,每一张餐桌顶部的吊灯,都选用了特制的灯泡,“灯光是聚焦在桌子上的,比较柔和,可以让你舒服一点”。而在甜品站的玻璃橱窗上,Sò Studio 还贴上了一个显眼的冰淇淋图案,并在橱窗一侧的架子上摆上了许多盆栽,让店铺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百胜门店设计创意组希望这间仍出售快餐的肯德基店,传递一种“想让人慢下来”的感觉。“大环境在变,大家对好的东西有渴望,所以对设计也会有要求,我们自己希望做一些改变,在特殊的地点做特殊的设计。”甄杰在采访中解释道。
题图及文内图(如无注明)由百胜中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