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古镇的两所学校
QiBao Town Impression
图、文_陆悦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七宝开始古镇开发,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我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小镇,成了上海郊区一个著名的景点。地铁9号线贯通后,去七宝的游客就更多了。
有些朋友知道我是七宝人,会告诉我去老街吃了汤团、又去买了传统的七宝白切羊肉或者粽子。我说这些店我都没吃过,都不是以前的老店。据我所知,七宝老街密密麻麻上百家店铺里,找不出几家是七宝人开的。七宝人生性懒散,也不善经商,所以对古镇开发初期的招商非常冷漠,让嗅觉灵敏的外来人抢占了商铺。等到店多成市,整个古镇老街生意红火的时候,七宝本地人最多感慨一句:钞票还是外头人会赚啊!不争也不抢,照样去过自己的小日子。
地铁9号线到“七宝站”下,从2号出口出来,有到老街的指示牌。会先路过“上海市七宝第二中学”,这里是我母校“上海市七宝中学”的旧址,后来七宝中学搬到了新校区,这里就成了别的中学。我记得老的七宝中学校区绿化非常好,林木挺立。最有特色的就是图书馆,印象中是三面环水的几间古朴房子,要跨过小桥才能到这座藏书的半岛。树荫深厚,有常春藤爬在墙上,夏天时一到图书馆就觉得阴凉。那时我看过一本关于瀛台的书,尽管没去过瀛台,但感觉我们的图书馆就是瀛台的样子。
我小时候看过些七宝的历史古籍,西晋名士陆机、陆云的后代居住在松江,建了家祠叫“陆宝庵”,传到唐代屡次搬迁。五代十国时的吴越王钱镠赐了金字莲花经给陆宝庵,陆就是六的意思,陆宝添一宝,就改名为“七宝寺”,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七宝”了。到了宋真宗年间,真宗御赐匾额“七宝教寺”,随着七宝教寺的扩建,七宝地区也逐渐扩大,成了一个镇。七宝教寺毁于太平天国的战乱,民国时在遗址上建了南洋模范中学七宝分校,后来就是七宝中学了。我印象里校园中并没有寺庙的痕迹,只有一棵古老的梓树也许是遗留之物。另外,图书馆建在水塘边,我猜是寺庙藏经阁改建的,而水塘也极有可能是以前寺庙常见的莲花池。
进入古镇老街,平常的一个周末也是人潮汹涌,每个临街的屋子都变成了商铺,足以让密集恐惧症患者逃窜。我快速穿越北大街,看到“天香楼”还在旧址,但显然气派了很多,那是以前七宝镇最大的一个酒楼。天香搂就在河畔,那座蒲汇塘桥把七宝古镇分隔为南北两块。我们小时候的塘桥是有顶棚的,是座廊桥,方便过路的人遮阳避雨,也有附近的农户在桥上摆摊售卖一些农副产品。
过了塘桥就是南大街,散发着浓重的油烟气,我远远看到“宝丰饭店”和“七宝茶馆”都还在原址紧挨着,那里是以前每个早上七宝镇最热闹的地方,老茶客一大早就会聚拢到茶馆店里喝茶,或者在宝丰饭店切一小碟白切羊肉喝土烧酒。下午的时候茶馆就变身为书场,每天有艺人在这里说书。现在这两家店的情况如何我就不晓得了,人实在太多,我远远看了一眼就绕道走了。
沿河边拐到七宝南街,抬头就能看到一座教堂的尖顶,那就是七宝的“天主堂”。我父亲给我看的《七宝镇志》上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外籍龙神父在南街50号修建了这座“圣母升天堂”,大家都叫它“七宝天主堂”,光绪年间又有扩建,信众广泛。民国时期,教会开办“务本小学”,后改名为“肇建小学”,解放后教堂废弃,小学还继续办着。1982年,七宝天主堂动工修复,随后正式复堂。那年我正在这所教堂里的小学念书,当时的教室还在,就在教堂旁的一座灰色两层小楼里。
教堂门口有对石狮子,据说是民国建立时,从旧的七宝镇衙门门口搬来的,我们从小看惯了,倒也不觉得教堂门口有石狮子有什么古怪。小时候在石狮子上爬来爬去,觉得它很高大,现在看看,只是普通大小。
教堂里不是教室,而是我们的乒乓房,也许这是中国层高最高的学校乒乓房吧?放着十几张乒乓球桌。祭坛(当时我们叫“司令台”)上有一张特别好的球台,是比赛时用的,平时除了体育老师都不能用。有次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商定了捉对厮杀打个团体赛,就在司令台最好的乒乓球桌上打,打得紧张激烈,非常投入,教堂墙顶处有漂亮的彩色玻璃,一直闪着亮光,让我们以为天色还早,直到教堂大门被拍得乓乓响才发觉已经是晚上八点,家长都找到学校来了。记得最初学打乒乓球时,体育老师叫大家在教堂的柱子上练,每根柱子就围拢着四个学生,对着柱子噼里啪啦的练球,教堂里空旷,噼里啪啦声显得清脆,还有回响,直到今天我还能听到。
七宝古镇一南一北的这两所学校,一所是在七宝教寺遗址上改建,一所是建在天主教堂里,我在念书时并不觉得什么,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我们都没有宗教信仰,却也受到了恩泽。感谢菩萨,感谢上帝,更感谢开办学校的那些先人。
本文选自《上海地铁指南》,《上海地铁指南》、徐家汇、静安寺、陕西南路、南京西路、中华艺术宫、耀华路、上海南站等车站内的专用自助售货机发售,后续还将分布到更多车站。每本仅收工本费3元。
《上海地铁指南》已开通了全新的微信公众号:“上海地铁指南”(shmetrotravel),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