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
是上海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
也是老上海独一无二的象征
上海人生活在弄堂里
上海人的故事也发生在弄堂里
老上海的弄堂生活你还记得吗?
以前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是4.4平方米,也就是一张床的大小,弄堂里可以说家家都是“七十二家房客”。
在那个还依靠着痰盂和马桶的年代;
在那个刷牙洗脸都在家门口公共水池的年代;
弄堂里经常能听到“削刀磨剪刀”的吆喝声;
爆米花“砰”的一声巨响,真的是要哈色囡囡了;
以前还没有空调的时候,夏天屋子里太热,弄堂里的居民们就会带着椅子、扇子跑出来乘风凉;
夏天乘风凉,冬天孵太阳。冬天只要有太阳又没有寒风的时候,弄堂里的老人们就会三三两两地坐到室外,一边闲聊拉家常,一边孵孵太阳;
女孩子们喜欢跳橡皮筋、踢毽子、造房子、掼结子、挑绷绷等;
男孩子们就玩一些较为粗犷的游戏,像是打弹子、滚铁环、钉橄榄核、飞香烟牌子之类…
有人做过统计,解放前夕的老上海曾经有3840条弄堂,半个世纪之后的2000年,弄堂的数量只剩下2560条,然而到了2013年,弄堂的数量已经锐减到1490条,弄堂越来越少。
趁着还有,趁着还在,头条菌为大家整理了上海仅存的“弄堂之最”,找一个周末,带上一家老小,再去回忆回忆这过去的旧时光吧。
新华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美誉,而它最先的得名,却来自于路旁的一座小佛寺,当时,这里还没有多少人居住,随着“租界”的建立,一些人看中了这里的幽静,把家建在这里。
不长的新华路上错落着百余套各式老洋房。这些烙印着浓重各国风格的洋房为新华路赢来了“外国弄堂”的称呼,现在这块区域,叫做新华别墅。
新华别墅由两条呈U形的里弄互相联通,分别包括了两条弄堂——新华路211弄和新华路329弄。
在新华别墅内有数十幢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设计了这些房子,当时他正因为设计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成为了上海首屈一指的设计师。
如今物是人非,只有这些房子还静静的伫立在路旁梧桐树的绿荫下。虽然处于闹市,但只要一走进弄堂,却是鸟语花香,林荫夹道, 顿时将外面世界的嘈杂统统关在弄外了。
淮海中路927弄的淮海坊建于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初名“霞飞坊”,因霞飞路而得名,1949年后改名“淮海坊”,其正式的弄堂口开在淮海路上。
不同于一般弄堂的小径悠长,整齐划一是淮海坊的最大特色。
199幢3层砖木结构楼房采用统一的样式与规格,行列式布局,总弄和支弄结构明确,大面积整齐的双坡屋面和统一的清水红砖墙面,亦是淮海坊整体建筑特色之一。
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迷路,因为处处都是“一路到底”,在这里你也永远找不到路,因为除了门牌号,所有房子都长一个样。
一排排房子顶上有一管管小烟囱,当然于今是摆设,房子里的壁炉一般早已废弃,夕阳西下的时候,太阳就好象挂在烟囱上,从弄堂口望去,是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景观。
建成于1930年的步高里,位于陕西南路和建国西路的交界处,是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代表。
融合西洋联排房屋风格的步高里石库门建筑,依然保存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风俗,弄堂口中法文双语的中式牌楼仿佛在诉说着步高里的不同寻常。
屋脊红瓦如鳞,老虎窗藤蔓缠绕。厚实乌漆的大门背后是小小的天井,晾衣竹竿、搓衣板、马桶刷等居家日用品在此唱着主角。
从天井到中厅,再到两侧厢房、灶披间,在幽暗中踏着狭窄的木楼梯走上去,经过玲珑的亭子间,走进宽敞的前楼,推开房间窗户,似乎伸手就能触及对面人家的门墙,邻里间的声息响动清晰可闻……
这是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弄堂,但是一听名字,就知道它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
玫瑰别墅的主人,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苗王公主”——蓝妮,她是孙中山儿子孙科的秘书及二夫人。蓝妮弄堂及玫瑰别墅,则是对两人的爱情的见证。
// 蓝妮和孙科 //
在弄堂里有七幢造型典雅三层楼洋房,七座建筑物有七种颜色,风格迥异因弄堂口的地面上有玫瑰两个字样,故被称为玫瑰别墅。真是从名字到建筑,都充满了浪漫气息。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其名是画家黄永玉几年前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
如果说之前几个弄堂年轻的小上海没有听过,那田子坊的知名度已经算得上是游客来上海必打卡的景点了。
田子坊是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咖啡馆。
在闲散的下午,就着弄堂里的习习凉风,明媚的阳光铺在地上,空中满是慵懒的咖啡香味,真个是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提到最神秘,最隐蔽的弄堂在“星光璀璨”的愚园路上,749弄当之无愧。
说“星光璀璨”是因为愚园路上太多商贾名流、文人志士的故居在此扎堆,之所以称它最隐蔽不仅因为它的“深藏不露”,还有它神秘的历史。
愚园路749弄,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弄堂原来却是老上海三大特务的老巢。
走进该弄,会发现内部的构造非常诡异,大小弄堂似乎是按“主弄堂—侧弄堂—小侧弄堂—小侧弄堂最末端的暗道—又回到主弄堂”这样的结构排列。
这样的构造非常符合这里曾经主人的身份,可谓一座名副其实的特务迷城。
隆昌路362号也叫隆昌公寓,整个公寓如同一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方筒形建筑,中间是宽敞的院子,如同一个大广场,被周边呈土灰色的五层楼房团团围住,犹如围城一般。
据说这座建筑出自英国人之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是公共租界巡捕房的一部分,解放后,成了杨浦公安分局职工的宿舍,现在的隆昌公寓里,什么人都有。
隆昌公寓的出名,是因为它的造型像极了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包租婆的地盘;
而里弄里的生活又让人浮想起旧上海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惹得不少文艺青年像捡到了宝贝一样纷纷前来朝圣。
静安别墅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是上海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群。
风格中西合璧,内部设施齐全,除沿南京西路和威海路为店铺房外,弄内皆为居民住宅。至今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还有三千多人。
张爱玲在小说里写到的西比利亚皮货店和凯司令咖啡馆就开在弄口的沿街处。凯司令更是几十年从未挪过地方。当年,李安拍《色戒》就是在这里取的景。
有别于马路对面梅龙镇、中信泰富和恒隆广场的奢华,静安别墅更多地保留了海派生活风味。
红色裸砖搭建而成的静安别墅呈现出欧式的风格,在岁月的洗礼下,它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是上海历史的一个缩影。
嘉善老市位于陕西南路,与斜土社区大约有10分钟的路程,这里原本是弄堂里的一个旧厂房,现在在精心改建后变身为一个集loft公寓、咖啡店、餐厅的综合市集。
穿过真正的上海市井小弄,两边是老式社区的菜场摊贩和小杂货店。
来到嘉善老市的牌子前,有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多家装潢精致的餐厅和咖啡店,还有店主们养的兔子八哥鹦鹉在欢迎你,既可以在廊下里喝杯咖啡,也有隐秘的怀旧餐厅。
开放式的中庭虽小,但每月的第一、第三个周末,这里却变成上海最洋气的露天集市。
有许多来自各国各行各业的人们将自制或带有自己家乡风味的物品在集市中摆摊售卖。头条菌觉得不失为一个周末娱乐的好去处。
对于住在静安南京西路上的居民来说,“张家花园”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张园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海上第一名园”。
它的发端可追溯到百年前,沪上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乃至孙中山、霍元甲等名人都与张园有关...
它还是上海石库门的代表性建筑。因为它是上海目前石库门建筑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而且保留了中西合璧的海派建筑特色。
由于至今还有大量居民居住,充分的“人气”也让它的生命力至今流传。
在这些刻满岁月年轮的老房子里
住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
尽管这些故事平淡无奇甚或微不足道
却是上海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其中既流露出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也铭刻着一座城市温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