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时首都和全国的艺术文化中心,重庆当时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同时也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老一辈影视艺术家。”在本期的老街讲故事中,我们将为您讲述从小学老师到北大才子,编、导全能型导演——苏怡的人生故事。
人物名片
姓名:舒大祯
笔名:苏怡
出生日期:1900年10月26日
出生地:湖南麻阳县
职业:编导
代表作:《青年》、《大义灭亲》、《大地之花》
九十年代,电影逐渐从默片转向有声,电影发展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电影人纷纷崭露头角,演舒大祯(笔名苏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青年》剧照
1900年,聪颖好学、酷爱艺术的舒大祯出生在湖南麻阳县的一个工商业者家庭,虽然家境普通,但父母知书达理,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与培养。从私塾到中学,舒大祯的文学功底不断积累,对散文和诗歌产生了浓烈的兴趣。1921年,舒大祯高中毕业后,留在当地县城当小学教师。
教书育人的同时,舒大祯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刻苦努力下,1922年秋,他考入北京大学,入校后,因表现优异,开始兼管学校《向导》报的发行工作,,考入名校又身兼多职,舒大祯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学霸”。
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导》报
大学毕业后,舒大祯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宣传科,随后又担任军校第一团指导员。扛枪上弹,南征北战,舒大祯在这几年“戎马”生涯中,见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奢靡,贫民们的困苦与无奈,还有保家卫国的将士们无畏牺牲的爱国精神。这为他以后创作电影作品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思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舒大祯(笔名苏怡)
1930年4月,舒大祯进入左翼文艺运动组织,在组织的带头人沈西苓的劝说下,他首次用“苏怡”这个笔名来编写剧本《最后之爱》。旋即为天一影片公司采用,并在次年1 月被聘为该公司的专职编剧。从此,他便用苏怡的笔名一直在上海、重庆和香港等地从事电影艺术创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生涯。
图片来源于网络-天一影片公司
第二年,苏怡就开始展现出他在影视行业中的非凡才能,他连续编写了四个电影剧本,其中包括通过妇女不幸的婚姻揭露封建制度的《芸兰姑娘》、,这些电影的问世,成为了左翼电影运动开创初期的前期影片。在当时充斥着色情、神怪影片的电影市场,苏怡编导的作品无疑是一股清流,使观众耳目一新、津津乐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兰谷萍踪》电影说明书
之前的努力与成绩都只是铺垫,1940年,苏怡加入了当时设在重庆,,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次飞跃。,他导演了表现大地勃勃生机的电影《青年》,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在重庆期间,他还拍摄过一系列新闻纪录片,导演了《日出》、《黄金万两》等话剧。全方面有力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话剧《黄金万两》旧书
1946年4月7日,、,并与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同年12月,苏怡以高度的热情与专注度继续投身电影事业,他返回香港,将粤剧舞台戏《荡妇贞魂》改编成《断肠花》,并与蔡楚生等人共同发起了“粤语片革新运动”,提出了“先从剧本入手,有了好剧本才能产生好影片”的观点,为香港的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断肠花》海报
影片分两种,一种浮于表面,只为票房;一种湿眼睛,拍进观众的内心,每分每秒都弥足珍贵。影片太正式,显得乏味,影片太艺术,显得不接地气。只有现实与艺术的融合,才能成为深入观众内心的影片。在这样的难度下,苏怡用特有的细腻表现手法,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生活细节来彰显影片主题,在“润物细无声”中,将剧情渗透,牢牢吸引观众们的眼球。
因为对电影艺术事业巨大的贡献,在全国解放前夕,苏怡作为香港电影界的特邀代表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当选为全国影协常务理事。1952年1 月,年过半百的苏怡返回到广州,历任《周末报》副社长兼总经理,广东省副局长和顾问等职,、省政协委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周末报》
从经历战乱的老一辈影视艺术家,到现在电影界层出不穷的全新面孔;从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到今天的和平新时代,正是因为有了像苏怡这样“国宝级”电影人的不懈努力,的电影事业到现在才有了如今繁茂的景象。时光荏苒,他们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作品早已成为经典长久流传,传递的精神也将被后世铭记。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老街讲故事FM丨《中华儿女》导演沈西苓:“影怪”怪在哪里?
老街讲故事丨看懂老电影之《青年》
老街讲故事丨看懂老电影之《长空万里》
老街讲故事丨看懂老电影之《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