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卷历史书,不如到城市的老街上走走。因为老街的古建筑会透出一股清秋般的苍凉,你能在上面看到岁月抚过的痕迹,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读到烙在它心灵深处的记忆。
州桥老街、南翔老街以及安亭老街是嘉定最负盛名、历史悠久的地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江南水乡的演变,默默地记忆在了老街的巨大“肌体”里。沿着老街的弹格路、青石板,抬头仰望高高挂着的老店招牌,不经意地踏入卖古玩意的小店,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银南翔
探寻小巷故事
南翔古镇之所以有名,除了有千年古迹、百年老店、代有名人之外,还有碧波涟漪的河流、纵横交错的小巷以及藏在幽深之处的名人故居。
俗话说:“银南翔、赛苏州”。在南翔寺周围和古镇的几条主要老街(人民街、解放街)上集中了许多百年老店。
百年老店“大昌成”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由徽商陈义亭创办,以经营食品为主,兼营杂货。“大昌成”的蛋糕、米花糖、雪饼、云片糕、酒酿饼等味道好,有特色。“宝康”酱园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嘉定人,清末朝廷重臣王文韶和浙江巡抚廖寿丰联合创办。他们生产的“龙凤牌”酱油、“郁金香”酒名闻遐迩,兴旺时员工有100多人。初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的“协记”绸布店,由徽商胡子才创办,主要经营丝织品、丝线等,自产自销,规模最大时员工多达40余人。
州桥头
那一抹浓淡相宜的惊艳
、文化和商业中心。州桥和法华塔周边,自然形成“一塔、二河、三街、四桥”的江南水乡景致,也就是嘉定人所称的“州桥头”。县志《张恒歌》诗云:“登龙桥南法华塔,一级犹存百廛币;香火消为市肆尘,喧嚣何处安缁衲。”充分说明了当时州桥街景之繁华。
在“州桥头”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不仅留下了南北朝至民国各时期的宝贵文化遗产,还造就了繁华的商业区。明清两朝,由于商业的辐射,嘉定东门、南门相继出现了花行、木行、孵坊、土布等市场,形成“嘉定百里而邑,市镇星罗,物力之赢,舟车之所辏,远近赖焉。”的兴旺繁荣局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嘉定已成立了商会。至民国元年(1912)时,县内共有商铺2500余家。
经过长年累月苦心经营,州桥地区不少商号还创出了品牌。清乾隆年间开设在东大街的文玉酱园其生产的人参萝卜、文玉酱瓜名闻遐迩;清朝百年老店“隆昌义南货店”自制的“朝板糕”、“寸金糖”,为嘉定人喜爱;“乔泳兴绸布店”、“甡号”的分店“东甡号”酱酒烛箔店,还有“居家米行”等都是邑人皆知的店铺。其中“东甡号”所生产重达30斤的对烛,在当时庙会上可称一绝。
西大街
十里徜徉看昔日繁华景象
在漫长的嘉定历史画卷中,有着1500年历史的护国寺和西门地区,不仅人群聚集最早,西门外大街(从西门外吊桥到高僧桥)长达1.48公里,也是60年前嘉定最长的大街;那里汇集的许多古寺庙、古石桥、古街弄、古民居、古树名木、古河道、古城楼……更是人文资源集聚。
旧时嘉定西门城外狭窄的街道上,商铺参差相邻,不太宽阔的外城河里漂浮着首尾相连的木排,其中还有大小船只来往穿梭。大街上除了鳞次栉比的货铺,便是肩挑挎篮的人群,一派生机盎然的繁忙景象。
紧贴着练祁河北岸古老狭长的街道,一直绵延伸展到3里外的高僧桥外,其中至虬桥不到1里的街上,就有大小行庄250余家。经营商店涵盖了本地物产和米、棉花、木材,有酱园、南北货店、银楼、烟纸杂货店、百货文具店、猪肉店、羊肉店、豆腐店、切面店、茶馆店、饭菜馆、理发馆诸多行业,其中尤以米、布的交易为盛。在西门众多的商铺中,也涌现了不少“名、特、老”店号和产品,其中以晖吉酱园最负盛名。该店由祖籍安徽的黄姓商人开设。清宣统三年(1911)该园生产的飞鹰牌酱油和精制白鹤牌天花粉,分获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的金、银奖牌。
安亭老街
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安亭老街历史悠久,早在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就在这里建造了菩提禅寺,从此四周乡民聚居,逐渐成镇。到了明朝中期,归有光从昆山移居此地收徒授课,四乡学子纷纷前来投于门下,一时间声名大振。
旧时的安亭老街以河为界分成东西两岸,街是用卵石铺平的弹硌街,沿街是大小不一的瓦房,开着酱油店、柴火店、杂货店、酒店、菜馆、茶馆、点心店、豆腐店、水果店、肉店、染坊、米店等,可谓商贾云集,生意兴旺。
早晨,街上热闹非凡,下午则慢慢沉寂下来。孩童放学回家经过老街时,总有好奇者不时朝着各色商店里张望。即使一个补铁锅的摊位,也总会吸引好奇的孩子:老铁匠呼哧呼哧地拉着风箱,烧旺的煤炉上面放着一口小坩锅,锅里铁水烧红后倒在铁锅坏了的地方,一会儿,漏洞就补上了。诸如此类的小摊比比皆是,让老街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老街还有一个独特的景点,那就是一棵生长在一座600多年石拱桥石缝里的花石榴,常吸引年轻人前去留影,透过石榴树张望过往船只,则是另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