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大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开始遭遇瓶颈,一方面是城市环境和生态体系亟待更新,另一方面是暴风骤雨式的大拆大建让城市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时至今日,想通过一次性规划面面俱到地去改造老城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为此,上海市于2016年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城区进行“小而美”的更新,以此来唤醒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创造出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社区空间新形态。该计划启动一年时间以来,部分地区的面貌已悄然发生改变。
昔日街区重现靓丽景观带
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北新泾街道是由七百多年历史的北新泾镇发展而来,这里在城市的变迁过程中,由于建设配套资源的缺乏,成为了上海发展过程中老旧小区的聚集地,高低不平的马路,斑驳的墙面,散乱的运动设施等都严重阻碍了该区域的发展。
2016年,北新泾街道被纳入社区空间微更新试点之后,整个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地势平坦了,环境整洁了。新泾三村还多了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运动设施丰富,四周被高大乔木环绕,凉亭、长椅皆有的健身广场,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健身路径。整个广场除配套设施完善外,还非常注重人性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广场去掉了所有台阶,拉平了地坪,更加方便老年人出入行走。
相似地,新泾一村也利用了小区的空地铺设了环形彩色沥青步道,整治出一块室外运动场。但与之不同的是,这个运动场的一侧还搭建了花岗岩舞台和LED显示屏,可播放露天电影、举办联欢会、运动会等各类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此外,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打造的金钟路艺术墙由于墙体出现老化脱落等现象,现也被专业艺术团队打造为民俗文化墙,重新激发了区域活力,成为一条靓丽的景观带。
如今,在途经北新泾街道的居民,都有了一种明显的感觉:街道宽敞了、环境漂亮了、生活便利了,北新泾街道的形象正在微改造计划的助力下迎来蝶变。
拥挤的弄堂里现身宽敞“大客厅”
黄浦石库门是上海的一个地标性地段,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上海两种不同的场景,一边是淋漓的现代化摩登大厦,另一边则是饱经风雨的旧式弄堂和连片的简易房屋,两种景象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作为“微改造”试点之一的黄浦石库门,如今也旧貌换新颜,再不失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了现代化特征。
据悉,在微改造计划启动后,石库门提出了“共享客厅”的理念,使原先空间封闭的居委会活动室的多面墙面被完全打通,并进行了玻璃墙改造,不但更加方便居民进出,采光以及视觉效果也得以极大提升,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深受居民喜爱的“大客厅”。
此外,考虑到居住在弄堂里面的居民长久以来被晾晒衣物的问题困扰,石库门还对部分老旧的洗衣房进行了改造,并设置了大功率洗衣机和烘干机供居民使用,同时开辟了部分休憩功能,空间的利用实现了完美升级。在石库门,改造后的惊喜无处不在,老旧小区也打开了另一片新天地。
创意涂鸦增加社区新风尚
涂鸦一直被视为城市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其操作方式相对简单,仅用一根画笔,就能给原本单调的地域平添色彩和美丽,所以现今常常被用来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在浦东栖霞路东方路梅一小区的墙面就出现了几幅涂鸦艺术作品,路过的居民都禁不住驻足。虽然他们平时已经看惯了人来人往的老旧小巷,但当这样的巨幅涂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大家还是被惊艳了,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在这些涂鸦墙中,一幅形态逼真的老虎图尤为吸引人们注意,与其他彰显个性、豪放不羁的涂鸦不同,这幅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表面上,大家都能看到一只坐在瀑布中间回头望,眼神里充满了哀怨的老虎。但仔细观察,它好似又在诉说什么,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自微更新计划启动以来,梅一小区借多方之力,在广泛听取小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了这一创意改造计划。过去,在众人眼中,梅一小区可能是一个极为不起眼的老旧弄堂,但现在因为有了这些绚烂而富有深意的涂鸦,使社区原本冰冷的墙壁有了一件温暖的新衣,让人们感受到的再不是都市水泥墙带来的压抑。
百年老墅区绽放新生机
大西别墅坐落于上海长宁区延安西路,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公共空间稀少,基础设施缺乏,建筑老化等问题都成为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微更新过程中,社区紧扣居民生活痛点,依据地域特色,以“绿地森林里开出向阳花”为主题,提升社区功能。把过去茂密丛生的绿地开辟成了一块休闲场地,同时增加百米红色健身步道供居民散步锻炼。并将鹅卵石铺就的向阳花点缀其中,为居民营造出遍地开满向阳花的生机景象。
此外,之前广泛存在的周边居民乱搭晾衣架的问题,也在这次改造中得到了解决。开阔的公共晾晒空间,稳固的晾衣铁架为居民带去了更多便利。放眼望去,改造后的这座别墅区,仿佛又恢复了其年轻时的青春色彩。
这些仅仅是上海市微改造计划的一部分缩影,目前这项计划还在稳步推进中,随着改造过程的深入,类似的蝶变“大片”还将不断上演。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