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台湾当代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代表作,这部带有强烈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出版于1960年,那年的林海音42岁,正是最喜追忆流年的年纪......
林海音女士(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老家在台湾,祖籍在广东,出生地却是日本,这些丰富的经历,折射出林海音幼年时代家庭的漂泊不定。
直到5岁那年,林海音随母亲迁到了北平,汇合已在邮政总局谋得差事的父亲林焕文,她的家庭才相对安稳下来。而北平,也就此成为了她心目中的第一故乡,她自称那是个“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的25年。
初到北京的林海音
而老北平城南宣南一带,更是倾注了这位心思细腻、才思敏捷的女子几乎所有的情愫。
林海音一家人在北京的第一个家,位于珠市口一家名叫谦安的小客栈,在当时,珠市口号称是北京城的“金十字”,是外城最热闹繁华的地界儿,酒楼,茶肆、大戏台,那是此起彼伏连成了片儿。
谦安客栈靠近大名鼎鼎的“第一舞台”,这是当时京城最大的戏园,可容纳观众总计约2500人左右,因杨小楼的一出《霸王别姬》在此公演,简直红透了北京城。
可惜,1937年11月的一场大火,“第一舞台”被焚烧殆尽,不复存在。火灾原因,众说纷纭,这里曾经叫给孤寺,在明代是停放死尸的地方,离奇和恐怖,从此更是加深了一分。
而珠市口一带当年有名的戏楼,可不止“第一舞台”一家。
开明大戏院的建筑整体为德国式样,在当年的南城甚至是北京地区,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这里也是梅兰芳先生最喜欢的舞台之一,戏院在开幕时想请梅兰芳在此首演,而恰巧和梅兰芳去香港演出的时间“撞车”,因此开幕的日子最终定在梅兰芳赴港之前。
开明戏院每逢盛夏还在屋顶开办别开生面的屋顶消夏晚会,举办曲艺演出和戏曲清唱。马三立、侯宝林、郭启儒,以及关晓彤的爷爷关学曾等都曾在此献艺。
民国年间,在西珠市口路北有一座茶园,以标榜文明著称,如允许女观众进入茶园看戏,故称文明茶园。
在文明茶园演出的几乎都是名角大牌。比如1917年,谭鑫培和陈德霖合演的《南天门》,那是谭艺术生涯中最后一场营业性演出。此外,王惠芳、梅兰芳等也都在这里演出过。
谭鑫培
虽然这些戏楼、茶园、大舞台里上演的精彩戏码,各行各派艺术大师们的表演精湛,可对年幼的小海音而言,还是很难看懂的。
在谦安客栈住不多久后,林海音一家搬到了虎坊桥东北角的椿树上二条的永春会馆,这时的她已经在厂甸小学读书了。
考入厂甸小学的林海音和家人在中山公园游玩
永春会馆的院子里有棵大槐树,《城南旧事》中也曾提到过:“到了槐树开花的夏天,唧鸟(蝉)鸣叫,清风徐来,树荫乘凉,惬意极了。树上吊挂下来像槐花一样的槐树虫,俗称‘吊死鬼’......”
生动传神的笔触背后,是林海音对这里愉快生活的魂牵梦萦。
据说,《城南旧事》中的《惠安馆》一节,就是林海音以椿树上二条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在井窝子结识的穷丫头妞儿,惠安馆中的疯子秀珍,或许都是小海音儿时的玩伴。
除了永春会馆,椿树胡同一带还有绩溪会馆,这里是胡适先生的父亲胡传进京求职时寄宿的地方,胡适先生从任北京大学校长,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离开大陆,一直担任绩溪会馆的会长。
还有龙溪会馆,作家许地山住在会馆前院,冰心先生曾多次造访过小院,关系渐渐熟络起来。许地山后来成了冰心和丈夫吴文藻的大媒人,还真是促成了一段好姻缘。
冰心和吴文藻
一条胡同就能如此人文荟萃,也就只有旧京的宣南一带有这个特色了。
如今,这些胡同、会馆基本被拆除殆尽了,拔地而起的是椿树园小区,自然,林海音最爱的大槐树也就没有了。
搬离永春会馆后,林海音一家在北新华街的新帘子胡同短暂住过一段,随后又搬回了位于虎坊桥的蕉岭会馆,虎坊桥,也应该是林海音在京最熟悉,最喜爱的地方了。
家住在虎坊桥,这是一条多姿多彩的大街,每天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事事物物,使我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我的心灵,在那小小的年纪里,便充满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怀疑、同情、不平、感慨、兴趣……种种的情绪。
林海音如是说,虎坊桥也确实“勾搭人”,清末民初,外省的考生举子、革命者以及商贾们的驼队在这里往来络绎,《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就不只一次被穿梭于虎坊桥路面上的驼队吸引。
茶楼、戏台、会馆和报馆,那个年代吸引着小英子的宣南文化四大象征,甚至至今都还有遗留。
坐落在虎坊桥西南,清嘉庆年间建成,虽不是当年北京最大的会馆,却是如今保存最完好,名气最大的会馆。
1870年,曾国藩在湖广会馆办过六十大寿;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主持五团合并,;1913年,;1916年,梁启超在此宣讲宪法纲领......湖广会馆经的大事,见的高人,这桩桩件件的一时还真数不过来。
湖广会馆还和安徽会馆、阳平会馆、正乙祠并称为“四大戏楼”。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都曾在此开锣唱戏。
除京剧外,汉剧、豫剧、蒲剧、粤剧、黄梅戏、梆子、昆曲等许多剧种,也在这里上演过。
如今,修葺一新的湖广会馆被开辟为北京戏曲博物馆,以翔实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以及精彩的京剧演出,向观众展示了以京剧艺术为主的北京戏曲发展史。这同时也是北京市建成开放的第一百座博物馆。
位于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因其外形酷似航船,俗称“船楼”。
前身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的强学会书局官营印刷机构,于1884年组建,1905年被上海商务印书馆买下,改名为京华印书局。
京华印书局1954年5月公私合营,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属国家出版总署领导,仍叫京华印书局。""期间改称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结束后,划归中国书店管理。
随后的几年,林家又在西交民巷、琉璃厂、梁家园、永光寺等地居住过,范围从未离开北新华街、南新华街、虎坊桥这一带。
在宣南的胡同、会馆中生活了25年之久,林海音一家经历北伐、,她自己也从幼稚女童,到上学、丧父、结婚和初为人母,生命中最美的芳华,都与北京南城紧密捆绑在了一起。
与林徽因等出身京城富贵之家的女作家相比,林海音一家作为“外来进京人员”,却经常要为住房而颠沛辗转,在父亲去世后,林家甚至一度生活窘迫。
也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林海音作品的笔调更为平民化,处处散发着旧京底层社会的烟火气息,耐读、耐看。
而在老舍之子舒乙看来:父亲的《骆驼祥子》写的是劳苦阶级,曹雪芹的《红楼梦》刻画了世家大族的日常,至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她是从中产阶级的角度来写北京人的生活,完整保留了那个阶层的风貌,也借着小英子的眼睛,观察到了世间百态。
林海音工作后,一家人在北京的合影
林海音是幸运的,她生活多年的宣南,正是京城最具世间烟火,百态丛生的所在,不仅林海音喜欢,万千的老北京人,如小北这样的南城孩子都同样喜欢,所以《城南旧事》,才能如此打动几代北京人,特别是南城人的七情六欲。
是在大年初四逛厂甸庙会,吃着大串糖葫芦,淘换线装本的旧书;
是学校集体组织去工人俱乐部看爱国主义影片;
是在凯琳喝炒肝不用勺,听那位“老炮儿”老板不动声色的吹牛;
是在腊竹胡同坐在当街儿、胡同口吃露天炙子烤肉;
是去清华池泡澡,顺便再去修修脚;
是大晚末晌儿的扎到湖广会馆门口,想验证那些吓死人不偿命的鬼故事是不是真的;
去琉璃厂买墨汁,小北说是为了练书法,您信么?
文/壹月陆日